276-1【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来源: | 作者:丁风律师 | 发布时间: 2021-08-02 | 525 次浏览 | 分享到:

276-1

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本条释义】

本条共分三款。第1款是关于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手段,逃避支付或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犯罪及其处罚的规定。
  本款规定的逃避支付或者不支付劳动者报酬的犯罪是故意犯罪,主体是自然人。主观方面必须有逃避支付或者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故意。其侵犯的客体为双重客体,既侵犯了劳动者的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又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以转移财产或逃匿等手段,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虽没有转移财产和逃匿等行为,但有能力支付而故意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行为。
  本款所说的“转移财产”,是指行为人为逃避欠薪将所经营的收益转移到他处,以使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被欠薪者无法查找到。“逃匿”是指行为人为逃避支付劳动报酬或者为躲避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追究而逃离当地或躲藏起来。“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通过自己的劳动而应得的报酬,其范围不仅限于工资。“有能力支付”,是指经调查有事实证明企业或单位确有可供支付劳动者报酬的资金或者财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这里的“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指地方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了劳动行政部门在劳动工作中的地位和职责。即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劳动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工作。这里的“责令支付仍不支付”,是指经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一次)仍没有支付的情况。根据劳动法第91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规定,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有权责令其支付。即用人单位具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劳动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根据本款规定,“数额较大并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是构成本罪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也就是说,行为人采取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都必须达到数额较大且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才能构成本罪。仅符合数额较大的条件或者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条件都不构成本罪。本条对“数额较大”没有作具体的规定,司法机关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具体的司法解释。本款对逃避支付或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犯罪规定了两档刑:即对于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并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3年以下有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规定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徒刑,并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一般是指对劳动者的人身、家庭安全、生活造成严重伤害或在社会上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如由于不支付或没有及时支付劳动者报酬,以至于影响到劳动者家庭的生活或生存;导致劳动者自伤、精神失常或因生活无着迫使其实施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引发群体性事件等严重后果。
  第2款是关于单位犯罪的处罚规定。本款所说的“单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用人单位,包括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和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以及劳务派遣单位。对于个人承包经营者犯罪的,应当以个人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根据本款规定,单位犯逃避支付或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同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1款规定的刑罚予以处罚。也就是说,单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依照第1款关于个人犯罪的规定,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处罚,也是依照第1款所规定的两档刑分别予以处罚。
  第3款是关于不支付劳动报酬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欠薪者支付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规定。
  本款中的“有前两款行为”,是指有第1款关于个人犯罪和第2款关于单位犯罪的规定。也就是说,本款规定的犯罪主体是个人或单位。“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一般是指:(1)虽然没有支付或没有及时支付劳动者报酬,但没有严重影响到劳动者家庭的生活或生存;(2)没有造成劳动者自伤、精神失常或者实施犯罪行为;(3)没有引发群体性事件等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报酬”,是指在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前,欠薪的单位或个人全额支付了劳动者报酬的情况。“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主要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85条规定的赔偿金和经济补偿责任。具体规定如下: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1)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2)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3)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4)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关于经济补偿的标准,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47条的规定,即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的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这里的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对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根据本款规定,对逃避支付或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个人或单位,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缺一不可:(1)在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前全部支付了劳动者劳动报酬;(2)在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前依法承担了相应的赔偿责任;(3)欠薪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本款作出这样的规定,其出发点一是保障劳动者依法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保护民生;二是更好地调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从真正意义上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实现。如果只具备以上三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仍应分别以前两款的规定,追究个人或单位的刑事责任。但人民法院可以作为犯罪的从轻情节予以考虑。这里的“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是指个人或单位逃避支付或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构成犯罪,但同时又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可以依法予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实践中在适用本条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区分刑事犯罪与民事纠纷的界限。既不能都以犯罪处理,造成打击面过宽,也不能都以民事纠纷处理,使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罚。(2)严格把握以下三个界限:①正确区分本条规定的犯罪行为和一般欠薪行为。对于因用人单位在经营中遇到困难、资金周转不开或经营不善等原因而暂时无法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主观上并不具有故意或恶意的,不宜将其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劳动者可以通过现行法律规定的救济途径去维护其合法权益。②对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复杂情况的判定和把握。③对本条第3款规定的三个条件应严肃执法,当严则严,该宽则宽。(3)本条虽然将这类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但并不影响劳动者按照劳动管理等法律,通过行政民事等途径追讨劳动报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立案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补充规定

第34条之一:[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刑法第276条之一)]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拒不支付1名劳动者3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5千元至2万元以上的;

  (二)拒不支付10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3万元至10万元以上的。

  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刑事立案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不予立案追诉。





【办案依据


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理解与适用》





例要旨

指导案例28号:胡克金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

28号《胡克金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理解与参照